養殖場污水中污染物含量高,主要的污染物是動物的糞便以及食物殘渣等,養殖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根據污水發排放量和所要求的達到的出水標準不同,采用不同的養殖場污水處理技術。
目前我國常用的養殖污水處理有幾下幾種技術:
(1)自然處理法
自然處理法是利用天然水體、土壤和生物的物理、化學與生物的綜合作用來凈化污水。其凈化機理主要包括過濾、截留、沉淀、物理和化學吸附、化學分解、生物氧化以及生物的吸收等。其原理涉及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構與功能協調原則,分層多級截留、儲藏、利用和轉化營養物質機制等。這類方法投資省、工藝簡單、動力消耗少,但凈化功能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自然處理的主要模式有氧化塘、土壤處理法、人工濕地處理法等。氧化塘又稱為生物穩定塘,是一種利用天然或人工整修的池塘進行污水生物處理的構筑物。其對污水的凈化過程和天然水體的自凈過程很相似,污水在塘內停留時間長,有機污染物通過水中微生物的代謝活動而被降解,溶解氧則由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和塘面的復氧作用提供,亦可通過人工曝氣法提供。作為環境工程構筑物,氧化塘主要用來降低水體的有機污染物,提高溶解氧的含量,并適當去除水中的氮和磷,減輕水體富營養化的程度。
(2)厭氧處理技術
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厭氧接觸法工藝,此后隨著厭氧濾器和上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的發明,推動了以提高污泥濃度和改善廢水與污泥混合效果為基礎的一系列高負荷厭氧反應器的發展,并逐步應用于禽畜污水處理中。厭氧處理特點是造價低,占地少,能量需求低,還可以產生沼氣;而且處理過程不需要氧,不受傳氧能力的限制,因而具有較高的有機物負荷潛力,能使一些好氧微生物所不能降解的部分進行有機物降解。常用的方法有:完全混合式厭氧消化器、厭氧接觸反應器、厭氧濾池、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厭氧流化床、升流式固體反應器等。目前國內養殖場廢水處理主要采用的是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及升流式固體反應器工藝。近年來,學者對各種厭氧反應器研究較多,認為新型超高效厭氧反應器處理豬場污水有機污染物有廣闊的前景。
(3)好氧處理技術
好氧處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好氧條件下分解有機物,同時合成自身細胞(活性污泥)。在好氧處理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最終可被完全氧化為簡單的無機物。該方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序批式活性污泥、A/O及氧化溝等。采用好氧技術對畜禽廢水進行生物處理,這方面研究的較多的是水解與SBR結合的工藝。SBR工藝,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是基于傳統的Fill-Draw系統改進并發展起來的一種間歇式活性污泥工藝,它把污水處理構筑物從空間系列轉化為時間系列,在同一構筑物內進行進水、反應、沉淀、排水、閑置等周期循環。SBR與水解方式結合處理畜禽廢水時,水解過程對CODCr有較高的去除率,SBR對總磷去除率為74.1%,高濃度氨氮去除率達97%以上。此外,其他好氧處理技術也逐漸應用于畜禽廢水處理中,如間歇式排水延時曝氣(IDEA)、循環式活性污泥系統(CASS)、間歇式循環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ICEAS)。
(4)混合處理法
上述的自然處理法、厭氧法、好氧法用于處理畜禽養殖廢水各有優缺點和適用范圍,為了取長補短,獲得良好穩定的出水水質,實際應用中加入其他處理單元。混合處理就是根據畜禽廢水的多少和具體情況,設計出由以上3種、或以它們為主體并結合其他處理方法進行優化的組合共同處理養殖廢水。這種方式能以較低的處理成本,取得較好的效果。
養殖場污水的處理方法還有很多,某一種處理方法能否被接受,不僅要考慮這種處理方法在技術上的優勢,還要考慮該方法的投資、日常運行費用和操作是否方便等問題。為了做好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工作,實現廢水回收再利用,減少廢水的排放和化學物質對環境的輸入,使污染減輕到最低限度,不僅要實現處理過程的無害化,而且要實現處理過程的資源化,有效地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畜禽養殖環境與經濟的。
漓源環保堅持服務于客戶,一貫堅持“品質第一,用戶至上”的經營理念,為廣大用戶服務,歡迎咨詢漓源環保。
本文為漓源環保小編整理的資料,如需要進一步了解污水處理工程技術或獲得定制方案:
請聯系漓源環保工程師:辛工13580340580;張工13600466042

走進漓源環保 用專業打動每一位客戶
漓源環保于2006年由5位環境工程專業的博士、碩士共同創立,是一家技術型的專業工業污水處理服務提供商;是高新技術企業;是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及桂林理工大學科研合作時間單位。公司領導及骨干均為注冊環保工程師或注冊建造師。長期致力于工業污水處理及回用工程技術開發、設計、施工、調試、運營管理等全程服務!

1.資質齊全
環保工程專業承包資質證書、環境污染治理資格證書、高新技術企業、安全生產許可證等。

2.科班專業團隊
每個項目均由十五年以上行業經驗的注冊環保工程師或建造師負責或支持。

3.技術支持
公司由環境工程專業的博士、碩士共同創立,與華南各大高校技術研發實踐合作。



